
食管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,其中不良饮食习惯扮演着极其关键的角色。诸如长期食用过烫食物、暴饮暴食、大量吸烟饮酒等行为,显著增加了患病风险。虽然早期食管癌可通过手术获得较好疗效,中晚期则需综合放化疗等手段,但预防始终是上策,而调整饮食则是预防的核心环节。
食管癌的主要饮食诱因:1.长期摄入高温饮食
世界卫生组织(WHO)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(IARC)将超过65℃的热饮列为2A类致癌物(很可能对人类致癌)。茶、汤、咖啡等若温度过高,会直接烫伤娇嫩脆弱的食管黏膜。
黏膜具有自我修复能力,偶尔烫伤通常能在约两周内恢复。然而,频繁的烫伤会导致黏膜反复损伤、修复、再损伤。这种持续的刺激不仅阻碍正常修复,还可能诱发细胞异常增生(癌前病变),最终为癌变埋下隐患。
建议: 将饮品温度降至50℃以下再饮用。如果发现自己对高温食物的耐受性异常增高(感觉“不怕烫”),这往往是食管黏膜因反复损伤增厚、感觉迟钝的表现,反而更需警惕,应立即调整习惯。
展开剩余58%2.酗酒
酒精(乙醇)进入体内后主要代谢为乙醛。乙醛是一种明确的致癌物质,它能直接损伤细胞DNA,干扰修复机制,尤其对消化道黏膜(包括食管)造成严重损害。
研究表明,长期酗酒者(特别是45岁以上人群)患食管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5倍以上。酒精的危害不仅限于食管癌,它也是胃癌、结直肠癌、肝癌等多种癌症的重要危险因素。
建议: 严格限制饮酒量。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建议低于20克(约相当于50度白酒50ml,或750ml啤酒一瓶),女性应更低,最好不饮酒。
3.偏好粗糙、坚硬食物及进食过快
食管黏膜表面覆盖着娇嫩的上皮层。过于粗糙、坚硬的食物(如未煮烂的粗粮、烤焦的食物、带硬壳的坚果等)在通过食管时,其物理摩擦会划伤或磨损黏膜上皮。
狼吞虎咽、进食过快导致食物未经口腔充分咀嚼和唾液润滑就快速通过食管,同样会对黏膜造成机械性损伤。
后果: 长期的物理损伤会引发食管黏膜的慢性炎症。持续的炎症环境是细胞发生基因突变、走向癌变的重要温床。
4.过量食用腌制食品
咸菜、腌肉、咸鱼等腌制食品风味独特,但含有大量亚硝酸盐或硝酸盐。这些物质在胃酸或口腔/胃内细菌的作用下,可转化为强致癌物——亚硝胺(N-亚硝基化合物),亚硝胺被IARC列为1类致癌物(明确对人类致癌)。
此外,在腌制过程中,食物易受霉菌污染(如黄曲霉菌、白地霉菌等)。这些霉菌不仅能产生毒素(如黄曲霉毒素也是1类致癌物),其代谢活动还可能促进亚硝胺的形成,双重损害食管黏膜。
重视早期信号,积极预防食管癌危害巨大,早发现、早治疗至关重要。早期可能出现的信号包括:吞咽食物时有异物感或停滞感、咽喉部干燥紧缩感、胸骨后或上腹部出现烧灼样或针刺样疼痛等。
发布于:河北省粤有钱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